小麦有价无市 粮企资金困局待解
全国冬小麦机收已近尾声,夏粮连续八年丰收已成定局。与往年小麦价格低开高走的情况不同,今年冬小麦一开秤,价格即高位运行。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发现,虽然价格上涨,但农户惜售,粮库观望,小麦收购有价无市。受宏观环境以及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影响,粮食收购资金明显不足。处在政策真空地带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亟待金融政策支持。
增产未跌价 农民普遍惜售
山东省诸城市徐洞村的村民李文顺上周刚收了小麦,今年他种的五亩地每亩收成都超过了千斤,较去年略有增产。“今年确实旱,能有这个收成真是想不到。”去年10月份以来,徐洞村连续3个多月没有有效降雨,罕见的秋冬春三季连旱着实让他捏了把汗。幸运的是,开春以后下了场雪,部分地缓解了旱情。后期实施有效灌溉,5月上旬小麦扬花和灌浆期又连下了两场雨,为小麦丰收奠定了基础。
经过晾晒,李文顺家的冬小麦全部入了自家粮仓,没有卖给粮食贩子。“今年村里人都不着急卖粮,再等等看看。”按照以往惯例,新麦下来,粮价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随着收购量增加呈现低开高走的态势,但今年情况很特殊,小麦的开秤价格不降,反而高开。据老李介绍,粮食贩子给出的新麦收购价在每市斤1.06元,要是卖给镇上的收购点,还能再多1至2分钱。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徐洞村遇到了一位收麦子的粮贩老张。他告诉记者,不少农民判断小麦价格还能再涨,惜售现象普遍,跑一天能收上两、三户的麦子就算不错了。“前一段时间还收了点粮食,价格在每市斤1.07元左右,大部分是农民倒仓出来的陈麦,是些仓库底子,新麦很少有人卖。”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优质小麦的收购价格更是呈快速上涨势头。诸城雪莲面粉厂负责人王永学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今年因为天气干旱,优质小麦供应量偏紧,收购价格一直维持在每市斤1.20元以上。“我们这里常种的一种优质麦品种叫烟农15,出面粉多,质量高,吃起来筋道,但是抗旱性比较差。有些地势比较高的田地浇不上水,产量就很低,亩产才300 400斤。有些农民将种优质麦留作自己的口粮,把普通小麦卖出去。”一些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对优质麦的需求量很大,“有些企业跟农民签了协议,把种的优质麦全包圆了。”
调整托市收购 防范哄抬价格
不少粮食部门人士认为,在小麦开秤价格高开的情况下,国家启动托市收购预案的可能性小,小麦收购将继续以市场收购为主。根据此前公布的《201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今年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为国标三等白小麦每市斤0.95元,红小麦、混合小麦每市斤0.93元,比去年分别提高了5分钱和7分钱。
山东某粮食局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新麦收购价格已经高于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也就失去了启动的条件。实际上,在2006年以后,山东很多地市就没执行过托市收购,都是常年常收的市场收购。不过,河南等地小麦收购价格要低一些,不排除托市收购。”
值得注意的是,《执行预案》明确在主产区执行最低收购价的企业为中储粮总公司及其分公司,这意味着去年进入收购主体行列的中粮和华粮被调整至“收购主体”以外。此外,今年对最低价收购预案的执行作了更为细致的规定:“在预案执行期间(5月21日至9月30日),以县为单位,当其小麦市场价格连续3天低于最低收购价时,由中储粮分公司会同省级价格、粮食、农业、农发行等有关部门核实确认后,报中储粮总公司批准在相关市县或全省范围内启动预案,并报国家有关部门备案。”
上述粮食部门人士表示,这是为了防止类似去年因各方抢粮而推高本已高开的小麦价格。在2010年的小麦政策性收购中,国家引进了中粮、华粮参与小麦最低价的政策性收购,中粮、中纺参与油菜籽最低价的政策性临储收购,希望对中储粮形成制约,营造一个竞争的收储市场。多个收购主体的加入导致小麦价格飙涨,对通胀形成了新的压力,上述政策仅仅执行了一个月就被叫停。“国家这次把政策收购再次收归中储粮,就是怕再出现哄抬价格的情况”,该人士说。
收购资金缺乏 粮企亟待支持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小麦开秤价格稳中有升,但面临有价无市的局面。种粮农民惜售,粮库收购的积极性也明显不高。
粮贩老张表示,今年粮库也开始挑剔起来,“水分高一点都不行,要么压价,要么拒收”。在去年的抢麦大战中,一些粮库只要能把粮食抢到手,即使水分、杂质超一点也争着要。
分析人士指出,受宏观环境以及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影响,目前粮食收购资金不足,而托市收购政策尚未启动,各方收购主体处于僵持阶段,这也是目前小麦“有价无市”的原因之一。
“只要中储粮不入市,单靠目前的加工企业和贸易商难以形成大的气候。”上述粮食部门人士表示,中储粮已经在山东菏泽、河南等地进行调研,研究在市场收购情况下收粮补充国库的办法。
矛盾在于,农发行专项贷款都是投向中储粮的托市收购,再由中储粮分配给委托收储库点,但在今年小麦价格高开情况下,托市收购难以成行,各收购主体就无法拿到农发行的优惠贷款。
此外,目前国有粮食部门的处境也非常困难,缺乏收购资金严重困扰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除了托市收购的政策性贷款,国有粮食企业连普通贷款都贷不到。因为资金问题,有的粮食购销企业不能开秤,而已经开秤的粮食购销企业因资金短缺,不得不停止收购。这样下去,只有那些有实力的大资金和大企业才能进入粮食收购市场,长此以往将削弱国家对粮食安全的调节和管控能力”, 上述粮食部门人士表示。
该人士建议,国有政策性银行应该适应新形势需要,推出新的金融产品,积极为承担粮食收购主渠道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提供小麦收购贷款;国家要鼓励商业银行为国有粮食收购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并给予与政策性银行一样的“国民”待遇,解决制约粮食收购的资金瓶颈问题。
来源:中国证券报 编辑:肖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