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便民热线  会员数:36546  百姓办事指南
行情查询:
天气预报
宁波市气象台6月24日6点钟发布的沿海海面热带风暴警报、沿海大风警报和天气预..
首 页| 智 慧| 物 联| 周 易| 佛 教| 商 城| 房 产| 汽 车| 物 流| 旅 游| 文 化| 娱 乐| 体 育| 金 融| 收 藏| 会 展| 人 才
教 育| 环 保| 低 碳| 轻 工| 农 业| 食 品| 粮 油| 纺 织| 服 饰| 冶 金| 有 色| 铸 造| 钢 材| 不锈钢| 建 材| 五 金| 家 装
家 居| 家 饰| 涂 料| 医 药| 养 生| 化 工| 电 镀| 塑 料| 机 械| 机 电| 模 具| 轴 承| I  T| 家 电| 通 讯| 电 子| 论 坛

家园的未来之路:人类用创造避免环境问题发生
[2011-6-17 10:24:54] 宁波经济商情网 - 低碳资讯
  伦敦(左图):在过去几个世纪,这座以其雾霭和严重污染“闻名遐迩”的城市,却有着从中世纪以来乃至今日都最清洁的空气。而事实上在每个发达国家,其空气和水的质量远比40年前更适合人们的呼吸和饮用。上海(右图):污染最严重的地方就在发展中国家的一些超大城市中,比如上海、新德里、和墨西哥城。尽管如此,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伦敦也比现今的任何一座城市的污染都要严重。 
  在18世纪直到19世纪中叶,鲸油一直都是多数西方世界国家的照明能源。在高峰时期,捕鲸业为美国提供了总数达7万的工作岗位,并且是其第五大产业。美国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捕鲸国家,每年鲸油产量达几百万加仑,公众广泛认为这一产业是绝对的支柱产业,并且对当时新兴的照明替代品,例如猪油和樟烯等嗤之以鼻。如若没有鲸油,人们就会认为世界将会倒退,重返黑暗时代。
  时至今日,按现在的标准,屠杀鲸鱼必然会被视作野蛮残忍的表现。
  虽然两百年前,还没有任何环保组织站出来发言。但人们都想了解,那些捕鲸者是否发现每年都需要到更加远离楠塔基特岛的地方才能捕到大批海洋哺乳动物的时候,他们是否也曾问过自己:如果鲸鱼捕完了该怎么办?
  现今类似的拷问,奠定了对可持续性日渐高涨的强调的基石。
  气候警示家们以及环保运动活跃者经常在争辩,世界上的工业化国家已经剥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除非我们改变生活方式,否则不久的将来,我们将面对灭顶之灾。以近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声明举例,呼吁各国政府应当大幅度减少资源的使用。就像是有一条咒语萦绕在人们中间:“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是自私的,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在摧残整个世界、我们在吞噬最后的资源、我们在砍伐玉林、我们在污染水源、我们在污染空气、我们在残害植物和动物、破坏臭氧层、我们对化石燃料的贪婪正在“炙烤”整个世界,留给后代的只有被蹂躏过的家园。
  被夸大的环保忧虑:问题都会被人类一一化解
  毫无疑问,这是个有说服力的故事。但也彻头彻尾地错了,而且后果是严重的。悲观地讲,被夸大的环保忧虑——以及众多人相信的意愿——可能最终会阻止我们寻找到能够确实帮助我们的家园并且确保后代环境质量的明智选择。
  然而,由于危机感使然,我们确实变得越来越明智。尽管西方人曾依赖鲸油照明,但我们也从未真正将鲸鱼捕杀殆尽。为什么呢?高涨的需求和鲸油价格促使19世纪的人们上演了现今正在上演的寻找替代能源的活动和投入。首先,石油中提取的煤油取代了鲸油。而且,煤油也没有消耗殆尽:电能取代煤油成为照明更佳的选择。
  一代接着一代,我们一直在低估我们自身的创造能力。曾几何时,我们还在担忧整个伦敦都会被不断增长的马车排泄的马粪所填满。谢天谢地,汽车的发明让拥有七百万居民的今日伦敦,自然而然地避免了动物粪便带来的“灾难”。
  事实上,人类历史上所谓即将到来的灾难都被一一化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我们并非只是墨守陈规,我们用创造来避免预见到的问题发生。
  想想鲸鱼,再想想今天关于减排的争论。与其一意孤行地强迫人们放弃碳排放燃料,还不如我们自己认识到在创造出经济有效的替代能源之前,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不可能有真正的进展。但今天我们离这一关键点还很远:比起廉价的化石燃料,大肆宣扬的风能和太阳能技术仍然非常昂贵而且效率很低。全球范围来看,风能只提供了能源需求的0.3%,而太阳能只有区区0.1%。现今的技术还无法做到非常有效,具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就需要把大部分国家的地方腾出来放上轮机才能满足每个人的能源需求,而且我们还有能源储备这个很大的问题。风能用完了怎么办?
  任何必要的突破都需要各领域技术的进步
  任何必要的突破都需要各领域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对于全球变暖可持续性对策,就是看我们如何对替代能源的研发重视起来并加大投入。这样才可能至少是留给后代与我们现在相同的发展机会。
  而可持续性,到底是什么?十四年前,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报告上说它是“我们共同的未来”,大会主席哈勒姆-布伦特兰给出了最常用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子孙后代需求的情况下满足现在的需求。”而衡量成功与否的准则就是我们是否给予子孙后代与我们相同的机会。
  这就牵涉到一个疑问:“我们过去的生活是否不可持续?”
  事实上,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人类都为他们的后代遗留了相当数量的机会。而且不仅仅是富裕的世界,发展中国家亦是如此。在过去百年中,我们变得比任何之前的历史时期更为富裕。有效的人均生产总值-即每个人平均可消费的数量,在1800和2000年间增长了八倍。在过去六十年间,贫困现象也相比之前的500年大大降低。单单近十年,中国就自食其力帮助了2亿人脱贫。在25年前,发展中国家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贫困,而今天这一数字已变为四个人中一人贫困。尽管还需要很多努力,但发展中国家已经越来越富足,1950年到目前为止人均收入增长了五倍。
  但这不仅关乎金钱。全世界的受教育情况也大大改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文盲率已经从20世纪初的75%降低到了现如今年轻人群的12%。越来越多的人用到干净的水和卫生的环境、健康和收入也得以改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良人群的百分比已经从1950年的超过50%降低到了今天的16%。
  随着人类收入的增加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可以享受更多的假期。根据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可用数据,年工作小时数相比19世纪末已经大幅下降:现在人们的工作时间只有从前的一半。得益于工作负担和家务的减少,过去三十年来,男性和女性的空闲时间已经增加。全球范围来看,现在的人均寿命是69岁。在1960年这一数字为52岁,而在1900年为30岁。公共卫生的发展和科技创新已经极大地延长了我们的寿命。
  我们已经借助重点发展和投入科技创新达到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以期创造富足的未来。虽然大的挑战犹存,未来仍然充满了期许。联合国预计,本世纪内世界居民的收入增长将达到14倍,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增长将达到非同寻常的24倍。到本世纪末,联合国预计人均寿命将达到85岁,而实际上人人都会读写,有粮食、水和卫生的环境。这样还算不赖。
  但许多人不是庆祝这些惊人的进步,而是认为事情不容乐观。我们所做的并不是从中接受和吸取经验,而是将自己淹没在负罪感,和纠结所谓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中去。尽管很多人说在过去我们已经进步了很多,但这些都不关乎未来,因为我们在破坏环境。
  今日环境比想象得好:空气和水比1970年代更适合呼吸和饮用
  事情发展也没有那么快。在近十年中,富裕国家的空气质量已经大大改善。实际在每个发达国家,空气和水相比1970年变得更适合呼吸和饮用。伦敦,在过去几个世纪这座以其雾霭和严重污染“闻名遐迩”的城市,却有着从中世纪以来乃至今日都最清洁的空气。
  现如今,一些世界上污染最重的地方在发展中国家的超大城市中,比如北京、新德里及墨西哥城。但请记得在发达国家所发生的事情。在几百年的时期里,增长的收入总是与增长的污染相吻合的。在20世纪30、40年代,伦敦比现在的北京、新德里或墨西哥城的污染更为严重。
  最终的结果是,随着增长的财富,发达国家逐渐有能力改善清洁的环境。而这正是一些最富庶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发生的事情:墨西哥城的空气污染水平随着科技发展和财富的积累正在下降。尽管空气污染还远远不会威胁到人类,但水质正在相应地提高。森林,在富裕国家中也在重新生长,纵然在一些贫穷的地方仍在砍伐,但刀耕火种总比饥饿要好的多。
  目前,对全球变暖的恐惧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任何关于环境的讨论。甚至我们在其它领域如空气污染、水污染或森林再造正在取得一些进步,但比起正在变热的地球这些又能算什么呢?全球变暖是由我们依赖于化石燃料造成的。它会对目前我们经历的许多问题造成恶化,而且在一些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也会拖慢对抗营养不良和疾病的脚步。这确实是个问题。尽管如此,我们也太过频繁夸大它造成的影响,而且放任忧心忡忡的宗教式毁灭言论的散播。
  经验中我们意识到,越是经济繁荣的国家就越是能够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这些国家能更好地适应自然灾害,并且更能在如环保城市和防汛对策中进行投入。然后我们对于全球变暖的对策不是首先确保每个人的富裕与否和适应能力,而是一直在试图过早地减少碳排放。事实上,这样意味着控制增长并使用不充足的资源继续发展。
  但这种方式在历史面前不堪一击。在我们过去对抗疾病、营养不良以及环境恶化的进程中,我们使用的方式就是增长、发现和创新。很自然地,对于中国和其它地方刚刚脱贫的数以千万计的人来讲,让他们停止使用燃煤、抛弃财富、重返贫穷的生活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自从工业化国家首次在里约热内卢大张旗鼓地承诺到2000年减少排放至1990年的水平,我们过早并且大规模的减排努力就一次次的失败,这点毫不令人惊奇。尽管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没有达到,甚至后来200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干脆没有达成任何承诺,谈判家们还是不遗余力地策划在本年晚些时候在南非进行再次尝试。空白的承诺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可持续下去。
  任何去过中国受污染工业区或其它发展中国家的人意识到,还有很多严峻的挑战等着我们去解决。但我们所经历的上个世纪,确实向我们表明科技的发展常常能为人类带来更好的生活和减少污染。
  我们对于创新和聪明才智所解决的过去大多数问题太过健忘。可持续性的生活意味着向历史汲取教训。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我们能够留给后代最好的遗产就是给他们足够繁荣的世界,从容应对今后未知的挑战。

来源:译言网
编辑:储吉润

 大家正在看                   也许您喜欢看

 

 
 最新聚焦
省科技馆展示“低碳生活”
 电池电量测试台 由省科技馆主办的“坚持科学发展,走进低碳生活”公益性科普展览昨日开始,本次展览持续到12月31日,不收取...<详细>
  热点推荐
  最新公告

宁波市东方起点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Copyright©2001 Nbeb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