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连高新区不仅仅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更承载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主力军的历史重任。20年,大连高新区的“样板”作用逐渐显现。“大连模式”已成为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条“捷径”。
官助民办
创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样板”
大连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第一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第一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大连也是我国唯一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和第一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起步于1998年的大连软件业,用“官助民办”的软件园区经营模式给中国软件园发展打出了“样板”。“官助民办”模式,即软件园由企业来管理运营,政府则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和帮助。创业之初,由于政府出台了相关费用由政府“买单”等新政策,软件园在2000年便迅速拥有了56家企业和千余名从业人员;政府招商团更是由市长亲自做推销员,帮企业拿回了大把“订单”。而软件区的产业定位、规划,则由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公司的定位就是为软件园区内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提供全产业链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大连“个人信息保护标准”
成“中国标准”的“样板”
“安全”是信息服务外包的第一要务,其中,个人信息保护又是信息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2009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大连国内首个“信息服务外包行业个人信息保护试点城市”称号。大连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为我国信息服务外包行业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大连标准”成为“中国标准”的“样板”。
2005年,受日本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法》并开展相关认证制度的影响,大连对日外包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为了帮助企业跨过个人信息保护这一外包门槛,在原大连市信息产业局的指导下,大连软件行业协会在行业中开展了个人信息保护工作。这一行动很快得到市场的积极反馈,2007年,外包增长率“破降重升”。2008年,大连软件行业协会与日本情报处理开发协会签订了PIPA与P-MARK的互认协议,互认方式也成为国际间个人信息保护合作的新模式。大连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积极参与PIPA实施,先后有华信、海辉、简柏特等数十家企业通过评价,获得个人信息保护评价合格证书。
出自大连的一系列行业质量认证标准、信息保护标准、能力培训标准,逐步上升为省级标准、国家标准,为中国软件业勾勒出新的行业评价体系。
众多“首创”、“第一”
创产业发展环境“样板”
大连高新区在“十一五”这五年,实现了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质量持续提高的良好态势。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连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不但没有萎缩,反而逆势上扬,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一切,得益于大连高新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众多个首创、第一落户大连高新区,打造出创业产业发展环境的“样板”。中国第一个服务外包保税中心在高新区启用,也是全国首个物联网技术监管应用示范项目。国内首家“云计算智慧展示中心”由大连高新区、IBM、大连中科天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打造建立。世界首家“互联网电脑医院”——宇光全球计算机远程维护中心诞生于大连高新区,项目填补了我国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远程维护市场及网络系统应用的空白。全球首家残疾人信息化就业基地呼叫中心在大连开通。
回顾大连高新区众多的“首创”,不禁让人怦然心动,无限的生机正等待着高新区人去捕捉。
来源:国脉物联网
编辑:虞玲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