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稳、百价稳”,小小一粒米事关国计民生。“十一五”以来东北在加速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建设全国“大粮仓”,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攀上新台阶,为保障全国粮食安全和农副产品价格稳定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东北地区是全国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肥沃的黑土地已成为国家可靠的大粮仓”,农业专家、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陶承光告诉记者。今年黑龙江、吉林克服罕见低温多雨、洪涝等多种自然灾害,夺得粮食大丰收,总产量超过795亿公斤;辽宁实施的新增25亿公斤粮食产能项目也取得重要进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和全面统计,今年东北及内蒙古粮食总产量达到1678亿公斤,比2009年增产139亿公斤,增长13.4%,对于确保今年全国粮食总产超过5000亿公斤起到重要作用。
记者近日在东北农村采访了解到,“十一五”以来,东北地区全面落实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占全国耕地面积近十分之一的黑龙江省,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推进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全省粮食生产出现面积扩大、结构优化、总产增加的良好态势,保持了全国商品粮第一大省地位。今年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2.14亿亩,比上年增长2.7%,粮食总产连续7年获得丰收。
吉林省在国家惠农政策支持下,投资260亿元实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产能工程,开展粮油高产基地创建、重大农业技术集成应用、耕作制度改革等增产增效措施,保持了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增长,特别是今年在抗洪救灾的同时力保粮食生产,粮食产量比去年增产上百亿斤。
工业大省辽宁近年补齐了农业短腿,不仅解决了农产品自给问题,让“东北虎出关抢购农副产品”现象一去不返,而且不断强化稻米等品种的粮食生产,成为全国重要粮食产区。今年各级财政投入水稻工厂化育苗补贴资金2500万元,安排上亿元专项资金加大粮食作物新技术推广。
东北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两倍,是粮食调出量最大的地区,对稳定全国粮食市场意义重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依托“东北粮仓”,成功应对了几次粮食市场风波。2003年“非典”期间,黑龙江垦区曾在短短一周内向北京供应2500万公斤优质大米,一举稳定了市场供应。
有关专家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东北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能力仍然薄弱,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也面临一系列挑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日益紧迫。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近期就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出台政策,提出今后要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基地,规划到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000亿公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耕地灌溉率达到30%,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东北地区干部群众对“东北粮仓”发展前景充满信心。黑龙江省农委主任王忠林说,目前黑龙江省粮食亩产与世界同纬度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果把全省中低产田全部改造成高标准农田,将使粮食生产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黑龙江省规划5年后粮食生产能力达到千亿斤,年调出商品粮300亿公斤左右,建设更加稳固可靠的“大粮仓”。
来源:新华网
编辑: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