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政策是粮食连续增产的关键 ——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 粮食生产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七连增”,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在未来粮食稳定发展的道路上,又有哪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应对?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 记者:您认为支撑“七连增”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柯炳生:农业兴旺,天下安康。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七年丰收,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粮食连续七年丰收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重大的重农政策,最为关键。 重农政策的集中体现,是党和国家连续发了七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政策。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也高度重视农业工作,很好地落实了中央制定的这些重大政策。 记者:这些政策在种粮农民的身上产生了哪些效果? 柯炳生:这些重大重农政策,从两个方面促进了粮食生产的连续丰收。一是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种植面积上,2003~2009年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了1.4亿亩多,增幅近10%。其中的三分之二左右,是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取得的。另外的三分之一,是通过结构调整获得的。如果没有一系列重大的优惠和支持政策,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效果的。二是提高了农民的增产能力。这集中地表现为粮食单产水平的不断提高。2003~2009年期间,粮食平均单产水平提高了12%,超过了面积的增加幅度。近年来,一系列重农政策和农业投入,大力推进了建设现代农业进程,更好地从基础设施、设施装备和技术水平等方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能力。另外,一些重大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也使得农民在调整生产结构方面获得了更大的可能。高产作物如水稻和玉米的面积扩大,而低产作物的面积减少,也促进了粮食平均单产水平的提高。上述6年间,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30%,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12%。这是一种合理的发展趋向,符合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农民通过这种结构的调整,也获得了收入的增加。 柯炳生:连续七年粮食丰收,确实来之不易。尤其是考虑到各种不利因素:一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尽管国家明确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是,耕地面积下降的趋势是难以改变的。二是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不仅各种物质投入的成本不断升高,而且劳动力的成本也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发展不断显着增加。三是各种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影响面积大。四是粮食生产基数高,保持在高水平上不容易,连续四年超过1万亿斤以上,更是史无前例。 记者: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粮食生产还将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柯炳生:在喜庆丰收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我们未来的粮食供求平衡挑战,仍然是非常严峻的。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我国近年来已经成为农产品的净进口国,农产品和食品贸易逆差已经接近200亿美元。其中,大豆去年的进口数量为4255万吨,占据了世界出口数量的一半以上,是国内生产量的三倍。按照国内大豆的单产水平,如果不进口这么多数量的大豆,而是用国内土地来生产的话,需要3.5亿亩的种植面积,相当于全国作物播种总面积的15%。今年前三个季度,大豆进口仍然保持着继续增长的态势。而棉花、食用油的进口,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并且也呈现增长的态势。这些情况都说明一件事:尽管有连续七年的粮食大丰收,但是保持国内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压力仍然巨大。 展望未来,挑战和压力就更大。第一,耕地面积继续减少的趋势无法扭转,工业化和城市化都将继续占用耕地,例如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建设,各种开发区的建设,居民住宅的建设,等等。第二,水资源的约束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地表水不足,地下水枯竭,已经构成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双重压力。水资源短缺时,农业将首先受冲击。第三,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能够新开垦的土地极为有限。第四,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的趋势成为必然,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如何保护和增强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将成为日益突出的挑战。第五,单产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困难。对单产提高幅度的要求是双重的:一方面要能够弥补耕地面积减少对总产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还要满足需求增长的要求。 过去七年取得丰产的关键是重农政策,面对未来严峻挑战,进一步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关键也还是重农政策。一方面,要不断坚持和完善过去七个“一号文件”中所出台的各项重大措施;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提高对农业的支持投入水平,尤其是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务农农民的科技培训,加强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和服务,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来源:中国粮油市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