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生活美学学会的这一申遗举动,引发了各方的激烈争议。该学会会长张良仁提出,倡导“天人合一”等内容的风水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当之无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此,有关专家坚决反对,认为诸如风水先生等纯属迷信糟粕,申遗影响恶劣。而沪上有关部门的态度则相当谨慎。 申遗初稿:风水是一门科学 “风水是一门科学,不是迷信。”这是上海风水申遗报告初稿开篇的第一句话。张良仁昨天透露,正式稿下周就将完成,风水申遗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作为上海生活美学学会这一民间组织的负责人,张良仁现在的办公地点位于上海闸北区的一所居民楼内,房间狭小而凌乱。办公室里找不出任何与文化遗产有关的物件。 不过,虽然条件简陋,但张良仁却称,复旦、华师大等沪上高校的人文学者都在支持他的工作。而最初提出要拿风水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议,也正是他和这些学者们讨论的成果。 在张良仁等人看来,风水和端午节,乃至昆曲一样,都拥有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格。风水申遗的初稿中明确写道: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倡导“天人合一”的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说。在该稿中,甚至把风水上升到了是“一门科学”的高度,认为“风水在建筑选址上实际是一门地质、地形、地貌选择的科学”。 “年纪轻的人不懂风水,年纪大的人不敢提。”谈及替风水申遗后的处境,张良仁坦言,他个人要面临很大的压力。原因就是在人们传统观念里,风水总是跟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挖掘和宣传风水,无异于是在宣传迷信。 最大障碍:缺乏传承的载体 面对争议,负责相关工作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苏颐忠昨天表示,虽然生活美学学会想为“风水文化”进行申遗申报,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有关人士表示,“风水文化”申遗的最大障碍是在于缺乏传承的载体。 苏颐忠介绍,想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需要有具体的载体。他解释,载体或是有具体的传人,或是有鲜明的上海地方文化特色,或是在老百姓中众所周知口承相传的。“但是,风水缺乏这些具体的载体,它也没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苏颐忠承认,“风水文化”是一种习俗,但它的内容比较空。 苏颐忠认为,最重要的是人们能重视保护那些非物质文化:“即使申遗成功,如果保护不好,也没用;反之,即使没有申请成为保护项目,只要我们在保护了,也是一件好事。” ◇支持方 风水绝对是个宝贝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志哲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志哲坚持“风水绝对是个宝贝,不能丢”。张志哲说,上海现在很多外国人也喜欢中国风水,风水等于迷信是种误解。事实上,注重生态环境,人和环境的和谐,房屋和环境的和谐,讲以人为本,在风水中都是很提倡的。 ◇反对方 风水和上海没必然联系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认为,风水中有很多神秘主义的内容,需要认真辨析。尤其是在当代,一些人把风水更多地混入大量迎合人们功利心态的迷信内容。更有甚者,还以风水之名宣传例如房间朝西容易生癌、辟邪要挂镜子等谬论。顾晓鸣质疑在上海申遗风水的理由,他认为不像昆曲之于昆山,风水和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根本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来源:互联网